Translate

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街總]高開賢說松山腳建築物高度去到九十米「表示贊同」


華僑報
2008-04-17

護塔連線指政府無真正回應市民訴求 吳國昌:僅限90米不可接受

【專訪】行政長 官何厚鏵作出批示,限制世遺東望洋燈塔的緩衝區以外的建築物不得超過特定的高度。直選議員吳國昌指出這是遲來的批示,但認為松山腳建築物定在九十米高度是 不可接受,「差不多遮」著了松山個頭,只剩下頂帽突出來。這對「松山的保護是不夠的」。而民間的「護塔連線」成員就對政府這新規則表示失望,批評政府實質 上並無真正回應市民的訴求。

運輸工務司長劉仕堯昨午在接受傳媒訪問時就政府有關東望洋燈塔周邊地區建築物高度限制的新規則作解說,他表 示,為了加強對世遺景點的景觀保護和保育,政府聽取了世遺專家意見,亦考慮到澳門實際情況以及可持續發展等因素,對松山燈塔附近的一些地段建築物高度指標 作出了調整。「這是顯示到政府是非常之重視居民的意見,以及在這方面亦將這些環境保護、世遺景點景觀保護保育,放在非常重要位置上看。」在追問到,松山腳 建築物高度定在九十米是否仍太高的問題,他回應,政府聽取了專家意見,亦有聽取市民意見。

直選立法議員吳國昌在接受傳媒訪問時就直指松 山腳建築物高度去到九十米「是過分的」;而以九十米之高,是「遮著了整個松山,只突出少少頭,差不多被(建築物)遮著了,得番頂帽(而已),這樣高度限制 是不足夠的」。他強調,這樣高度設定對松山景觀的「破壞性仍是很傷」。 吳國昌希望政府和各方面能有商有量,「尤其是國家駐澳門機構,我相信一定會同特區 政府非常之合作,共同維護澳門環境。」他期待中聯辦可做出更好的示範。

吳國昌認為,行政長官的批示是遲來批示,但他依然是歡迎,因為當 中將松山山腰的建築物高度作出了降低的規定,為此應可制止在山腰建超高層建築物而對世遺帶來重大傷害。 吳國昌還表示,政府更需要做的是對松山一帶作出一 個局部區域的城市規劃,並進行公眾諮詢,他指出,松山腳一系列的許多地盤計劃,實際上同整個澳門環境發展是息息相關以及關乎公眾利益的,這應從城市規劃和 社區發展角度來諮詢公眾意見,包括市民提出的建設綠色景觀等。
民間「護塔連線」成員接受記者電話訪問時就對政府這新規則表示失望,他指 出,政府將松山腳建築物高度定在九十米的決定,並沒有任何科學根據和道理,並認為只因為中聯辦新辦公室大樓的高度在八十八米高的情況下,故此政府就將松山 腳建築物定在九十米高度。然而他強調,中國文物保護權威專家阮儀三教授去年來澳門時,就直指出不可接受九十米的高度,認為這是會嚴重影響東望洋山的景觀。 他質疑政府所謂聽取了專家意見是有選擇性的。至於官員聲稱聽了市民意見的講法更是無從說起,事實上民間最強烈聲音主要有幾點,一是由於新口岸的綠化地帶已 遭損害,因此建議將松山腳一帶建設為綠化地而與松山速成整個綠色地段的休憩區;另一建議是對松山腳建築物高度,恢復過去規範的二十點五米。由此,他批評政 府今次作出決定實質上並無真正回應市民的訴求。

另外,「護塔連線」成員亦關注到松山腰建築物高度被降低後,政府對發展商將要付出怎樣代價?他強調,這是關乎到公共利益問題,市民有權知道和作出監察。該成員還感到痛心的是,以公共利益去補償官員行政過失,這代價實在太大了

另一方面,來自商界間選議員高開賢則對政府的新規則表示贊同,他認為新規則是將保護範圍擴大以及限制了建築物的高度,「我感覺這個安排是更好地保護到世遺景點。」 高開賢相信政府是對專家提出意見作審慎研究後,始對建築物作出了這樣高度規定的。

2008年4月10日 星期四

關姐冀切實援助低收入人士




2008/04/10 澳門日報

  【本報消息】關翠杏指政府早前推出的臨時性措施減輕居民生活壓力政策推出前考量不足,倉卒上馬,令最有需要的僱員得不到支援,更易引起社會的分化和不滿,值得政府反思。

  議員關翠杏表示,據製造業的僱員反映,現時該行業經常有僱主濫用停工補償制度,安排本地僱員每月開工十六日,即工作一百二十多小時;不少工友因無法符合工時要求而不能受惠於政府早前推出的工資補貼措施;即使有資格獲得補貼,但有關補助措施一律補貼至四千元,對於“多勞多得”的僱員亦不公平,產生“獎懶罰勤”的效果。有三輪車行業僱員表示不符合以僱員身份向社會保障基金供款的規定,無法獲得有關的補貼。

  更有收入較低的僱員憂慮有關措施會成為低收入僱員被凍薪的藉口。部分本地家傭表示,社會保障基金至今尚未接納其供款,即使他們的收入低於四千元,仍會被拒受援者之外。

  統計數字顯示製造業一半僱員收入低於四千二百零七元,行業中一萬名本地僱員中,收入未達四千元相信為數不少,但他們仍堅持自食其力,政府實應透過政策支持和鼓勵,可惜有關措施卻將他們這群最有需要支援的僱員拒諸門外,實在令人覺得諷刺。

  關翠杏指這些臨時性支援措施施政善意值得肯定,但推出前考量不足,倉卒上馬,不但令最有需要的僱員得不到支援,更易引起社會的分化和不滿,會“好心做壞事”。當局不斷以推出短期措施作“救命草”,搶佔了大量的行政及立法資源,打亂原有的施政部署,令市民及公共行政人員無所適從,容易令社會習慣“望政府打卦”,缺乏長遠的奮進目標,得不償失,值得反思。

  她希望政府日後在行政決策的過程中,吸收過往的施政經驗,為澳門的未來發展作出更好的規劃和部署,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情況一再發生。
http://www.updmo.org/articlepages/ArticleListPage.aspx?type=mr&id=537af01d-1ae6-4387-8970-9dccb9fe2242&pageno=35